清明时节,伴随着春暖花开,也是一年中最让人期待的传统节日。尤其是2023年,清明在4月4日出现,令人们不禁联想到耳熟能详的“四五清明节”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在杭州西湖白堤,游客熙熙攘攘,手机镜头记录下洒红桃盛开的瞬间,一时间,不少人感到困惑:为什么今年清明不在传统的4月5日?
实际上,自1944年以来,清明节的日期首次出现了连续两年落在4月4日的情况。这一变化打破了人们对于清明时间的固有认知。而这个现象反映出的,不仅是古老节气里的天文知识,更是人类智慧在时间把控上的一场博弈。
从古至今,清明的日期并不是固定在农历的某一天,而是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。浙江省天文学会的科普讲师徐煜华表示,清明公历的日期在4月4日、4月5日和4月6日之间波动,主要是因为回归年长度与历法年长度间的差异。以太阳天文运行为基础,古人在清明时期安排农业生产,创造了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的农谚,而这一农谚反映了节气与农业活动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为何清明会在公历中摇摆不定?这是因为,公历年和回归年间的微小差异,每年几乎顺延0.2422天,经过四年的积累,会导致节气提前接近一天,因此形成了我们如今的清明变迁。今年的清明于4月4日20时49分正式进入,符合“晚清明冷嗖嗖”的定义,这使得不少人对后续是否会出现“倒春寒”产生疑问。
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,专家毛燕军也对此提出了看法。倒春寒通常出现于3月到5月,指的是这个时期的天气变化,上旬温暖,而到了后期却降温。今年清明后,南北方的温度变化不一,浙江省以晴朗天气为主,但也可能在4月中旬迎来冷空气,因此能否称之为倒春寒,还需要观察未来几天的气象变化。特别是气候变迁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,过去数据的总结难以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气候情况。
清明不仅是祭祖扫墓的节日,它也昭示着人们对先祖的怀念与追思。而在清明节来临的这个时刻,我们不妨思考科技与自然的关系,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。年轻人们的清明祭扫方式正逐渐变化,从传统的点香祭拜,到结合现代科技的在线扫墓,体现出对清明文化的新解读。与此同时,农业从业者在应对气候变化时,能否运用科技手段,避免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,成为挑战。
在这个四月,清明的气息扑面而来,承载着我们的欢笑与哀思。正如徐煜华所说:“下一次清明在4月6日将出现在2103年”,这种节气与时间的变换,无疑为我们揭示了自然法则的深奥与魅力。在农田里,为了防范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,农民们或许能借助气象数据作出合理决策,做好防范。
而对公众而言,清明假期的暖烘烘与冷嗖嗖互相交错,在享受踏青的同时,亦应警惕却也不禁反思。特别是在公祭活动增多的时节,保持警觉,关注气象变化,既是对自然的尊重,也是对自我的呵护。在清明节的记录中,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就像这片梅花,虽经风霜,却依然娇媚动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